Motels Industry in Taiwan

台灣汽車旅館業發展階段與產業概況

News 點擊數: 2580

美國汽車旅館文化起源及台灣汽車旅館產業發展階段

 

汽車旅館發源地: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旅館(Hotel)一詞源自拉丁文 Hostel,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在鄉間接待貴客的別墅,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今日旅館的用詞。汽車旅館(Motel)則來自英文 Motor Hotel 縮寫,中文也有人將它音譯為摩鐵。汽車旅館最早是美國汽車文化(Motor Culture)影響下所衍生的產物,與一般旅館最大的區別,在於汽車旅館提供的停車位與房間相連,有時採平面設計門前設置停車位,或把一樓當作車庫,二樓作為房間,這樣獨門獨戶是典型的汽車旅館設計。

全世界最早的汽車旅館(Motor Hotel)是 1925 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tate of California)一位建築師兼地產商:亞瑟·海尼曼(Arthur S. Heineman)所創建的 Milestone Mo-Tel(後改名 Motel Inn),建築風格屬於「西班牙古典風」,之後汽車旅館的概念開始在全美風行。到了 1939 年,美國各地已經有 13,521 家汽車旅館(Motel);1958 年,增長至 41,332 家。

汽車在美國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也因此好萊塢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以汽車為主題的影片。除了少數地區外,一戶美國家庭如果沒有一輛汽車,可以說根本難以生活。美洲大陸地廣人稀,居住分散。除非是在大都會如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公共交通設施比較完善外,多數美國人日常出門都得依靠開車。加拿大哲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就曾評述美國的汽車文化:「美國是一個坐在汽車上的國家,我們不能想像,沒有汽車的美國會變成什麼樣子。」

由於在美國使用汽車的普及性,各行各業都要替開車的人著想。汽車旅館免下車 Check-in 的服務模式正是美國的得來速(Drive Through)文化的寫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汽車工業興起和家戶車輛的普及,造就了許多美國人偏愛免下車式的服務,舉凡露天汽車電影院、麥當勞速食外帶、汽車旅館、街邊藥局買藥、銀行金融業務等等都有提供免下車的服務。

而最典型的美式渡假方式,莫過於公路自駕旅行。在美國長途公路的兩旁,每隔一段距離一定可以見到汽車旅館,讓長途開車的旅客和貨櫃車司機可以有地方過夜。美國人特別喜歡開車旅行,在火車、飛機、汽車三種交通工具中,汽車通常是外出旅遊的首選。在這樣的文化因素下,遍布全美各地的汽車旅館,也就成為了美國旅遊業的一大特色。

全球公路旅遊最知名的路線之一,是從伊利諾州(State of Illinois)連貫到加利福尼亞州(State of California)的美國 66 號公路(US Route 66),這條公路被許多人稱為「美國大街」或「母親之路」。海明威在這寫完《老人與海》的最後章節,阿甘曾在這條公路上奔跑,這裡有《德州巴黎》、《藍莓之夜》、《巴格達咖啡館》,還有《汽車總動員》,這是一條有故事的公路,全長約 3,939 公里。在 66 號公路沿途的住宿向來不是問題,一路上有許多具有歷史的汽車旅館,其中一些年代久遠的汽車旅館還被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作為古蹟保護,像是知名的 Wigwam Motel, Blue Swallow Motel 和 West Winds Motel 等等。在 66 號公路自駕旅行的意義,不僅是馳騁在公路上,入住這些公路旁的傳統汽車旅館,體驗美國人向西部拓荒的歷史痕跡,也是整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經驗。

1960 年代,美國汽車旅館開始轉型,從陽春旅店朝向精緻房型發展,從郊區進入城鎮。1962 年,美國甚至把「美國飯店業協會(American Hotel Association)」更名為「美國飯店及汽車旅館業協會(The American Hotel and Motel Association; AHMA)」,以便將在美國旅遊市場中日益重要的汽車旅館業者也納入。直到 2004 年左右因應 BnB 民宿、Hostel 背包客棧/青年旅舍、Capsule Hotel 膠囊旅館等其它型態的旅宿業者增加,為符合旅館業的多元發展趨勢並擴大涵蓋範圍,AHMA 才再度更名為「美國飯店暨旅宿業協會(American Hotel and Lodging Association; AHLA)。

1970 年代中期,美國的大型汽車旅館取代小木屋,在重要觀光景點與市中心如雨後春筍般設立。1980 年代中期,豪華卻平價的汽車旅館再度流行,這些汽車旅館省去昂貴的大廳、會議室、宴會廳、大型餐廳與人力,轉而在房間裝潢投資,只收中價位的住宿費,成為美國人開車出遊的住宿首選。雖然經歷不同發展時期,但汽車旅館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專屬停車位的經典設計是不變的。

華僑大約是在 1970 年代初期開始進入美國加州的汽車旅館投資市場,以經營中小型汽車旅館為主。當時投資旅館可以移民美國,因此帶動了華裔投入經營。估計加州華人經營的旅館在全盛時期超過 1,200 家。早期華人移民在美國經營汽車旅館並不需要說太多英語,很適合第一代移民者經營。再加上當時有很多畢業於洛杉磯加大、南加大的華人留學生,為了移民美國,也看準在加州經營汽車旅館的潛力與錢景,紛紛投入。

時過境遷,許多美國華裔移民的第二代因為覺得經營汽車旅館太辛苦,不願意繼續,後來不少加州地區的華裔汽車旅館都轉賣給了印度裔移民。華人投資美國加州地區汽車旅館的浪潮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大約在 1980 年代末期達高峰。根據 2010 年代中期的統計,美國華裔經營的汽車旅館數量,仍維持在千餘家。

 

1968-1988 萌芽期:官方從美國導入汽車旅館概念並鼓勵興建


汽車旅館在台灣的發展,官方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 1968 年美國飯店及汽車旅館業協會(The American Hotel and Motel Association; AHMA)派出東方訪問團 51 人抵台交流後,隔年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委員會便提議引進興建汽車旅館輔導辦法與優待條例,期望透過鼓勵民間投資興建美式汽車旅館,達成「八年內計畫增加旅館八千個房間」目標,以推動台灣汽車逐漸普及與公路旅遊的觀光產業現代化願景。

台灣六零年代末期的時空背景是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仍在討論階段(1971 年動工興建;1974 年納入十大建設項目)。當時官方為了創造話題性,也透過台灣觀光協會在各大主流報章媒體上公開徵選 motel 中文翻譯名稱的活動,以增加引進這種新式摩登旅館的社會關注度。

而國民政府也同步在 1968 年正式開放自小客車進口,隔年 5 月中華賓士成立並取得 Mercedes-Benz 的代理權,讓台灣民眾進入有進口轎車可以購買的年代。同年 1969 年 7 月 20 日,台灣第一家由萬美觀光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汽車旅館(當時譯稱:汽車旅站,現已更名為:白宮行館),於萬里海濱由前行政院長兼一級上將何應欽將軍親自出席剪綵,與萬里海水浴場一同風光開幕。之後在恆春南灣、墾丁、桃園石門、台灣東部等觀光重點地區,也開始由政府鼓勵民間企業興建汽旅。

此時期的台灣民眾對於汽車旅館和傳統觀光飯店的印象相比,多半會認為汽車旅館是較新穎的舶來品,甚至是只有特定開車族群才有辦法入住的高級旅館。

民國 70 年(1981 年)一位旅美歸國的王姓華僑在台南市的重劃區內興建名為「芝柏園」的主題式汽車旅館,成為台灣第一家主題式汽車旅館。這種一樓車庫、二樓客房的鋼筋水泥建築,停車相當方便的新式旅館,在當時已經廣為台灣中南部民眾接受和歡迎。這時一家郊區汽車旅館平均約三十個房間,投資成本約在新台幣三千萬元之譜。此時期全台汽車旅館約有 100 家左右。

 

1988-2000 成長期:台灣經濟奇蹟、自小客車普及


第二個階段是從 1988 至 2000 年,這十多年間為成長期。從民國 77 年台中市的加州旅館開始,當時向水利會租地成本低,設計成仿美式易停車的汽車旅館,成為全台灣各地旅館同業觀摩的對象。由於業績表現尚可,加上部分建商在土地重劃區內養地的需求,使得汽車旅館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碰上台灣經濟起飛,自有車輛激增,郊區的汽車旅館逐漸往省道與外環道靠近。

在第二階段,一家汽車旅館投資數千萬元就算是高檔產品,而台灣汽車旅館連鎖加盟的概念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由南部逐漸北移。在周圍縣市還都只有零星的幾家汽車旅館時,桃園縣的一些地方仕紳已經開始集資連鎖經營。多數業者都在這個時期取得合法旅館執照。此時期全台的汽車旅館約有 500 家。

 

2000-2008 成熟期:精品化行銷、戰國時代


千禧年後的 2000 至 2004 年為台灣汽車旅館產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發展重點是「精品化行銷」。桃園薇閣首創採取建設公司的行銷模式與廣告手法,把汽車旅館當成商品透過媒體行銷。北部的媒體資源較豐富,這股緊扣主題的行銷風潮就由北往南移。2002 年台北薇閣開幕更把「精品旅館」的熱潮推向最高峰,此時期成立的汽車旅館,許多業者跟風在名稱冠上「精品」或「時尚」等形容詞。但由於市場已漸趨飽和,此後台灣摩鐵產業利潤開始走下坡,但仍有不少投資者前仆後繼,業者數目已成長至 650 家。

在 2004 年至 2008 年這短短幾年之間,台灣汽車旅館業正式進入了「戰國時代」。台北開始出現以上市櫃公司的規模和管理方式經營的汽車旅館。市場瀰漫煙硝味,台中更成了一級戰區,出現價格割喉戰。這個時期全台汽旅總數大約來到了 850 家,每案投資金額都高達數億元以上,房間內部裝潢金碧輝煌。

 

2008-2019 高度飽和期:金融海嘯衝擊、陸客曇花一現、集團化整併沉澱


2008 年開始,產業邁入第四個時期,這段期間旅宿業者經歷了 2008 全球金融海嘯,市場也已呈現「高度飽和」狀態,同時浮現的是業者之間的集團化與整併潮。學者估計,台灣汽車旅館產業加周邊年商機約有五百億元新台幣,但市場過度競爭,許多老舊鐵皮屋搭建或早年未合法立案的汽車旅館都開始陸續退出市場;新進業者則是面臨投資金額龐大,回收期拉長,利潤空間有限,使得汽車旅館數量增長趨緩。這時期全台灣的汽車旅館總數,大約維持在 850 家的飽和狀態。

台灣汽車旅館市場在 2012 到 2019 年間,各家業者的業績普遍呈現持續下滑狀態。除了後金融海嘯時代的不景氣之外,2016 年政黨輪替後,來台陸客銳減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在政府開放陸客來台初期,針對陸客商機一窩蜂投資的旅宿熱潮,導致「民宿」、非法「日租套房」和「飯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造成了旅宿市場供過於求,讓許多業者不堪虧損而求售。據了解,就連帶起精品摩鐵熱潮的薇閣,當年斥資 10 億在台北美麗華商圈興建台北大直館,自 2010 年風光開幕到 2018 土地租約到期,面臨無法回本的難題。雪上加霜的是,地主依合約欲調漲租金,讓業者原本有意認賠退場,後來該公司因股東顧念 100 多位員工生計,決定續約苦撐。面對產業環境丕變,許多知名摩鐵風光不再。

 

2019-2022 衰退期:新冠疫情重創、凜冬已至


雪上加霜的是,2019 年底,台灣觀光旅遊產業遭受新冠疫情(COVID-19)的進一步重創,迎來了真正的寒冬,這讓不少體質較差的旅宿業者紛紛結束營業,也讓許多早期土地重劃區以養地為主的汽車旅館地主決定獲利了結、主動求售。老摩鐵了成為大型建商獵地的主要目標,加上建築原物料和人力成本均明顯上揚,幾乎不可能回收投資成本,令原本有意投資汽旅的新業者卻步,使得全台灣各地區的汽車旅館總數呈現減少趨勢。

 

推薦文章